1024px-Taiwan_breakfast_with_fresh_soymilk_flickr_user_goosmurf  

credit:goosmurf

「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羅馬書 14:3)

 

我記得段經文是當時我去永和禮拜堂聚會時聽到的,當時長老解釋故事背景是這樣:基督徒不拜偶像大家都知道,但拜過偶像的食物呢?可以吃嗎?當時的基督徒分成兩派,一派認為可以,一派認為不行,但因為缺乏權威的判斷或理論的鐵證,所以根本無法判斷哪一派是正確的,因此不能互相論斷。

然後為什麼吃燒餅油條配豆漿會想到這節經文呢?事情是這樣的:

我早上在我家附近的早餐店點了一碗鹹豆漿加蛋配燒餅油條,那燒餅油條實在是太棒了,油條整整有兩條非常粗壯,撐起充實飽滿的香脆烤餅,大到塞不進嘴裡,我吃了幾口配豆漿之後開始做一件事情,就是開始把燒餅泡到鹹豆漿裡吃,起初不覺得有什麼問題,但因為我是一個人去早餐店,所以我對面的空位後來來了一位老先生,他看到我把燒餅沾進豆漿裡的行為後露出不可置信的表情,不巧被我看到了。

好,現在我要處理一下那個表情背後的意義,是這樣的,如果你看到別人對你不以為然,有兩個反應絕對是錯的,直接感到羞恥或是直接固然自我,因為兩者了思路都不夠嚴謹,但如果你是個大而化之的人,這也未必不好,只是我個人比較容易想太多(所以才會聯想到聖經)總之我是繼續想下去了。

首先檢視問題出在哪裡,可以先確定的是爭議絕對不是出在油條,因為大家都知道在文化上油條可以沾豆漿,事實上老闆送來的鹹豆漿裡就有幾個切成塊狀的油條,吸飽鹹香濃郁的鹹豆漿創造多層次的口感,爭議點應該是出在燒餅上,有些人直覺無法直接聯想到燒餅沾豆漿,所以在看到這個畫面時情感上出現衝突,我在想這是樹突還沒有建立,可能他多看到幾次就會失去這樣的衝突感,但奇怪的是他年事已高,怎麼會比我少經歷這種狀況?

這可能是「過濾氣泡」和「沈默螺旋」所致,過濾氣泡是指我們時常跟與自己價值觀相近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會以為世界上只有和我們價值觀相近的人存在,以此為例,他可能比較會想跟「認為燒餅沾豆漿難登大雅之堂」的人在一起,不要笑,這是真的,一項耶魯大學研究指出九到十四個月的孩子會因為玩偶的喜好與自己不同而討厭甚至處罰它們[1]

沈默螺旋則是指,當我們在一個環境中有人積極表態時,如果自己和他意見相左,我們通常會選擇隱藏自己真正的想法,因此更多人提出同值性高的看法,再加深同值性看法的氣氛,因此一項意見的大小會看起來比真實還大,以這位老先生這麼容易顯現自己好惡的個性來看,他一定會常常在他的生活圈中發動沈默螺旋。

我現在推論出「燒餅沾豆漿可能在特定的社交圈中難登大雅之堂(老先生的例子),而在特定的社交圈中無傷大雅甚至被鼓勵(我媽)」所以我們除非有鐵證可以證明其中一種看法的「唯一正當性」否則就像聖經說的,不能論斷對方,不過話說回來,食物的東西本來就沒有什麼正當性可言,我在這裡又想到了幾個例子:

1.餅乾泡牛奶、麵包泡玉米濃湯對不對

2.咖喱飯該不該拌起來吃

3.餐前擦餐具真的比較衛生嗎?

 

我們先聚焦在「食物泡液體」這個議題好了,我之前無聊在逛WIKI消化餅(digestive biscuit)詞條時,連結到另外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詞條「dunking」,它非常認真的解釋這個詞意味著「把食物浸入牛奶、茶、咖啡等飲料,溶解其中的糖分,同時軟化其質地,創造全然不同的風味」[2]

甚至追溯到dunking的行為導源於古羅馬時代和16世紀的海軍文化,有興趣可以看一下該詞條,重點是,詞條中提到不同的文化對dunking有不同的看法,傳統英國上流社會便認為這是一種孩子氣的幼稚行為,Dunking的地位一直到了米其林明星主廚Heston Blumenthal公開推廣之後才獲得平反,據他的說法,餅乾在dunking之後會有「天鵝絨般的口感」[3],可見這是文化因素,而大眾傳播又會影響到文化。

這時問題是,因為這樣就能放心在高檔餐廳肆無忌憚地用麵包泡玉米濃湯或是把餅乾泡到奶茶裡嗎?這就不一定了,可能要看清楚當時餐廳的「文化氣場」如何,所以說到底,規矩學了之後還是要在現場看氣氛才準,不能照本宣科。

但這樣不就是沈默螺旋了嗎?這是另一個要思考的問題:我們有義務隨時表露自己的意識形態並無時無刻維持一致性嗎?因為事實上,維持一致性要付出的代價和不方便可以遠遠超過你想表達的政治訴求所能帶給這個世界的好處,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再來談談咖喱飯,我記得我身邊的人大部分喜歡把咖哩拌在一起吃,如果是比較稀的南洋咖哩我自己也是這樣,但如果是濃稠的日本咖哩,我就記得很清楚之前有一間「茄子咖哩」餐館在餐巾上非常認真的寫上:「極度不建議吃法:把咖哩拌在飯裡吃,因為會增加咖哩與空氣接觸面積降低風味」(類似這類說法我沒有背得很清楚)從此以後我就不敢把咖哩拌起來吃,而且也真的覺得分開來請楚品嚐比較好吃。但事實是否真的是這樣就不得而知,很有可能是心理作用,但這時另一個問題就是「美味本來就是主觀感受,我們不能忽略心理上的暗示和文化上的塑造對美味的影響而追求純粹的味覺美味,因為純粹的味覺美味可能事實上並不存在」不過這就是另外的問題了。

順道一提,可能那個餐巾上的標示惹怒到一些喜歡把咖哩拌起來吃的人,所以後來就沒有標示了~

 

再來是我個人非常受不了的餐前一定要擦餐具這種習慣,我身邊有些朋友非常堅持這件事,但我完全無法理解,我認為看得到的髒污都洗掉了,看不到的細菌衛生紙也擦不掉啊!

而且衛生紙通常有含螢光劑,接觸空氣和其他莫名其妙的客人的機會也更高,這也是還好,但有時如果我的餐具沒有先擦,我的朋友可能會露出「你怎麼這麼不衛生」的反應,這就真的要讓我想到羅馬書14:3了「擦的人不能看輕不擦的人,不擦的人不可論斷擦的人」

事實上我曾經想要論斷「擦餐具」這件事,但我找不到專門分析「該擦或不擦」的研究報告,可能沒有人想到這個爭議可以來研究吧,所以囉,目前這個議題還是要一考羅馬書上神的話語來解決。

「餅乾沾牛奶的人不可看輕不沾的人,不沾的人不能論斷沾的人」

「咖哩拌起來的人不可看輕不拌的人,不辦的人不能論斷拌的人」

「餐前擦餐具的人不可看輕不擦的人,不擦的人不能論斷擦的人」

~神的話語有時刻別有智慧~

 


 

參考資料:

  1. Babies prefer those who pick on individuals who are different. Boston.com.[2013.12.03]
  2. Dunking (biscuit). wiki 
  3. Heston Blumenthal: biscuits really do taste better after dunking.telegraph.[2012.11.2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oogle狂阿桀 的頭像
    Google狂阿桀

    別人Google了什麼?

    Google狂阿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