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媒介大效果理論
拉斯威爾的博士論文《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術》在1927年以書的形式出版時,杜勒斯認為它應該「馬上被銷毀」
這個反應很足以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一般人對「宣傳」所持的心態→認為宣傳的威力銳不可擋,敬畏中帶負面的評價。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有關宣傳的研究,引出有關大眾傳播效果的一些早期基本理論,一般稱此一時期的理論為
- 1. 子彈理論
- 2. 皮下注射針理論
- 3. 刺激反應理論
宣傳的歷史背景:
宣傳是1622年天主教所創的名詞,此時其正當宗教改革,此實很大的爭論點是;』科學和宗教界爭取者知識來源的主導權,天主教在1633年判伽利略有罪,強調一個科學上已被證明是錯誤的觀點,宣傳的負面意義可能和這段歷史有關。
有關作戰的宣傳手法,最早則可追溯至中國的《孫子兵法》
宣傳的定義:
拉斯威爾《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術》→宣傳就是「使用重要的符號來控制意見,換言之就是使用故事、謠言、報導、圖片和其他形式的社會傳播來控制意見。」
拉斯威爾認為宣傳的目的有四:
- 1. 動員對敵人的仇恨
- 2. 保持盟友對我們得友誼
- 3. 保持中立者對我們的友誼,甚至和我們合作
- 4. 敗壞敵人士氣
拉斯威爾強調的是戰時的宣傳
宣傳的七種技術:
1930年代某日,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堪垂爾在波士頓一家電台上大談宣傳,隔天二十世紀基金會創辦人費蘭尼邀請他共同研討如何教人思考,結論是不如教人如何不去思考(抵抗宣傳)
於是他們在1937年創立了「宣傳分析機構」堪垂爾成了第一主席,十分關注的就是納粹在德國的崛起。
該機構出版最有名的一本書,莫過於李氏夫婦的《宣傳的藝術》,提及七種技術:
- 1. 咒罵法:給一個觀念或人冠上惡名,一般人不會仔細驗證就認定該觀念或人是壞的。
- 2. 粉飾法:掛上一個冠冕堂皇的名字,讓人認為他是好的。
- 3. 轉移法:利用人的聯想心理,將事務用另一較為令人接受的人事物取代。如:劉德華代言馬桶。
- 4. 證言法:可信的人或令人喜愛的人說要人相信的話。
- 5. 平民法:早期用於政治,近來也有用在廣告上。如:蔡琴作洗衣粉廣告。
- 6. 堆牌法:單方面陳述對自己有利的資訊,不利自己的資訊則不提。
- 7. 樂隊車法:針對人的從眾心態。每個人都這麼做,因此你也應該這樣做。
What People Also Ask
哈囉學弟學妹們好呀!我知道你們很多是期中期末什麼的來看我筆記的,祝你學業一切順利啦!不過既然你已經來了我就來工商一下本人的Youtube頻道What People Also Ask好了XD:
基本上就是把Google上面有一個People Also Ask專區(一個告訴你別人也搜尋了什麼以及提供答案的區塊。)一些有趣的問題跟Google 自動從其他網站擷取的答案做一個分享。歡迎店訂閱本youtube頻道,都會有中文字幕喔!一起學習冷僻冷知識吧!例如下面這一個影片整理出有關使用與滿足理論的一些冷知識: